作者: 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6 20:31:31
“移动的健康”:实用管家还是智能噱头

 
近几年,可穿戴设备绝对称得上是健康领域的新宠。
 
从最初的手环、计步器到如今的腕表、戒指等,从简单的计步、监测血压拓展到心率、睡眠、饮水量、活动水平监测等,可穿戴设备的形式和功能可谓涵盖各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一组数据可以告诉你,可穿戴设备究竟有多“火”?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的销量为197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67%。智能手环方面,Fitbit出货量48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万,占据24.5%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市场占有率;小米手环出货370万,占据19%的市场;苹果以150万的出货量占据7.5%的市场。
 
将视线拉回国内。据9月IDC刚刚发布的《立博体育在线: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6年第二季度》显示,二季度立博体育在线: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增长依然迅猛,二季度立博体育在线: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954万台,环比增长13.2%,同比增长81.4%。其中,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92.1%,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4%。
 
“健康管家”
 
只需佩戴一个手环,你便可知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在睡眠时佩戴,你甚至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睡眠状况:何时入睡,处于深睡眠还是浅睡眠,翻了几次身……这些具备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装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俘获抱有“健康生活”理念的普通大众。
 
现代生活节奏步伐加快,很多人都无暇顾及健身,即便有闲暇时间,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运动。然而,如果你经常不运动,那么你身体处理血糖的能力会日渐变差,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产生过量的胰岛素;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患上二型糖尿病。
 
因此,要想保持健康,必须要经常保持一定量的运动。有研究显示,每天走1万步,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可提升3倍。而胰岛素敏感性正是衡量人体处理额外葡萄糖有效性的标准。
 
可穿戴设备具备的多项智能监测功能甚至还让许多想要减肥的人士看到了希望。在他们看来,“移动管家”随时随地的提醒不仅可以让自己增加运动量,还可以跟踪卡路里消耗量,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实现健康瘦身的目的。
 
然而日前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新研究却让很多可穿戴设备的爱好者们大跌眼镜。研究显示,使用健身追踪的可穿戴设备可能并不像宣传得那样“神奇”,能帮助使用者高效减肥。实际上,没有这些设备或许更容易减肥。
 
健身自我监控
 
在这项长达两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470名年龄在18岁到35岁之间的超重或肥胖志愿者。
 
在第一阶段,他们都遵循了传统的减肥计划,包括低卡路里的饮食和锻炼日志。六个月后,他们被分成了两组。一组志愿者带上了一款“Fit Core”臂环,它可以追踪活动,同时将其输入电脑程序,还能让人们记录他们自己的饮食。另一组志愿者仅仅被要求自我监控,由自己监视自己的运动和饮食情况,并通过日志的形式记录在网上。
 
又过了18个月,所有志愿者们都需要向研究小组汇报他们在研究开始以及现在的身体数据测量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佩戴臂环的志愿者减去的体重比自我监控的志愿者减去的要少。
 
平均而言,2年之后,佩戴“Fit Core”臂环的小组平均减掉了7.7磅左右的重量,而另外仅依靠自我监控的小组则平均减重13磅。“我们感到非常惊讶。”研究的主要作者John Jakicic博士表示。
 
事实上,此前有健身社交平台和卡路里跟踪网站曾针对Fitbit(美国一家以生产健身记录器的新兴公司)用户展开过一次调查,内容正是关于用户是否认为Fitbit手环能成功帮助他们减肥,以及这些手环是如何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习惯。
 
调查中很多用户反馈表示,使用Fitbit手环在控制卡路里摄入量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减肥成功,反而体重还增加了,不少用户已经放弃使用这款运动手环来督促减肥了。
 
科学家们认为,人们过多依赖于这些可能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健康状态的设备,形成了一种“安全”的错觉,还不如单纯依靠意志力。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注册营养学家Margaret Wertheim看来,“单纯依靠控制自己的卡路里摄入、消耗量是无法解决每个人不同的瘦身问题的。许多人现在每天都只关注自己的卡路里数据,但同时却忽略了这些手环所无法跟踪到的其他个人因素,就比如用户所摄入的卡路里类型。”
 
与此同时,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体重管理项目总监Holly F. Lofton医生也认为,荷尔蒙、睡眠质量和进餐时间也是影响人们体重的重要因素。
 
“我习惯于让Fitbit帮我计步,但我不用其为我计算卡路里消耗量,因为这些设备的计算方式或许并不准确。”Lofton坦言。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有着很大不同,然而使用者的某些生理影响因素并未被纳入这些“健身管家”的“法眼”,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营养学专家Dana James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