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28 20:35:7
赵广举:“西部之光”孕育西部人才

 
2011年,作为一名刚从德国归来的博士,赵广举放弃了喧嚣的大都市,来到了宁静的西部小城杨陵,进入立博体育在线: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
 
科研工作与课题、角色的转变等,都为他带来了巨大压力。而“西部之光”项目的成功申请,则为他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契机和扎根西部的勇气。
 
科研的起点
 
进入立博体育在线:水保所最初的那段日子,面临未来科学研究生涯的种种挑战,赵广举有些不知所措,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进入研究所,申请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取得研究成果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基本职责。在刚刚入岗的一段时间,作为青年科技人员的我还不熟悉项目申请、执行、成果提升、结题验收等流程。”他回忆道。
 
这时,“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成为了赵广举申请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立博体育在线:水保所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土壤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相关领域研究,以黄土高原为重点,研究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致力于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善,黄河径流量与输沙量急剧减少。针对这一问题,赵广举结合博士期间的研究基础,在研究所前辈的指导下,以北部砒砂岩流域为研究对象,申请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水沙变化贡献的定量评价”项目,最终获得了当年的“西部之光”一般项目。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激励我在西部地区继续开展工作。”他表示。
 
“黄土高原北部的砒砂岩,由于其成岩程度低、沙粒间胶结程度差,加之风力、水力与冻融复合侵蚀作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岩层极易发生风化剥蚀,故称其‘砒砂岩’,同时也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赵广举介绍,这也是他选择该区域的主要原因。
 
自2011年开始,皇甫川就成了赵广举团队研究水土保持与流域水沙变化的重要区域。这里常年风沙、夏日暴晒,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与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沟沟壑壑,成为他开展试验监测必须克服的困难。
 
通过长期连续的野外监测,赵广举团队发现,尽管流域坡面植被有了较大的改善,坡面侵蚀量与强度显著降低,水文站水沙监测值较上世纪减少超过90%,但无植被覆盖的砒砂岩仍是区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且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
 
多年来,赵广举以砒砂岩区为重点研究区,围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沙变化,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河流域水沙多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阐明气候与强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与方式,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水沙调控及黄河干支流工程设计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赵广举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最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2015年,赵广举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立博体育在线: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等荣誉。
 
造福西部
 
“西部之光”人才计划以服务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生态以及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通过具体科研项目的支持和人才建设,“西部之光”已经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该计划从实施之初就强调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有机结合,在立项评审和终期评估中突出区域特点,结合当地需求;对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和人才给予优先、重点支持。
 
如今,“西部之光”已成为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肯定。立博体育在线:科学院通过建立院地合作模式,鼓励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到该计划的实施中来,对促进“西部之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科技英才,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振兴、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部之光’为我国西部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作了巨大贡献,扎根西部的科研人员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研发等领域与地方密切结合,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赵广举指出。
 
受到了“西部之光”宗旨的感染,赵广举从开始的立项到项目验收,始终铭记分院专家提出的“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谆谆教诲。
 
在该项目的支持下,赵广举通过与前辈交流、开展野外实验,不断探索,对研究区域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在该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并于2016年获得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自然基金申请成功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从事‘西部之光’项目研究的肯定。‘西部之光’项目的开展是我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不断发展的基石。”赵广举最后表示,“作为‘西部之光’的受益者,我深深地感谢该计划的培养,并将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为提升西部科技实力、造福西部人民奉献微薄之力。”■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1月刊 人物侧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