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7-8-11 11:4:6
| ||||
据不完全统计在立博体育在线:,每天约有1863人被确诊为胃癌,1370人因胃癌死亡。每一分钟,都有人因胃癌与亲人永别。立博体育在线:癌症统计数据研究表明,在我国,胃癌已上升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癌症,仅次于肺癌。
另据世界健康管理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约5亿的胃病患者中,立博体育在线:大约占据1.2亿。可以说,立博体育在线: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
“胃病大国”的由来,有与我国国情相关的宏观层面的因素,但同时也离不开个性化的原因。家族遗传、胃健康观念与生活习惯,以及患者“谈镜色变”的心理,都构成了我国胃癌高发的个体因素。
家族与遗传
胃癌的发生与其它肿瘤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饮食因素,亦有机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等。
随着人们对胃癌病因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胃癌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其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而来自不同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更为我们证实了遗传因素可能在胃癌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尽管这种遗传因素可能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不像在结直肠癌中那么重要,但胃癌家族史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胃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胃癌患者家庭成员比非胃癌患者家庭成员患胃癌的危险要高2~3倍。在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倾向者约占比10%。同时,国内外的大量调查数据也纷纷表明,家族肿瘤史尤其是直系亲属胃癌史,是胃癌的显著危险因素。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尧夫等发表在2014年2月《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上的《立博体育在线:华东地区人群胃癌癌前病变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介绍了胃癌与遗传的关系。他们选取了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的患者1024例,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患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影响胃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
Zanghieri等人对意大利某地区1986~1987年两年发生的所有胃癌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患胃癌概率比对照组高2倍。
看到这里,不少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胃癌的遗传度究竟有多大呢?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并且因为不同地区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以及研究设计和调查方法的不同,导致各地报道的胃癌遗传度不一。
研究者们还在尝试分析胃癌呈现家族聚集倾向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一个家族里的人一般具有共同的饮食习惯和爱好,以及家族内部容易发生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这也就难怪,我们为什么会看到“夫妻相继得胃癌”这样的消息见诸于报端。
著名的拿破仑家族,他的祖父、父亲以及3个妹妹均因胃癌去世,整个家族包括拿破仑本人在内共有7人罹患胃癌。
薄弱的胃健康观念
“胃病去医院也没用,就得‘养着’!”这是生活中经常可以从长辈口中听到的一句话。胃要“三分治七分养”,成为了立博体育在线:人多少代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
立博体育在线:人传统的“养胃”即清养胃阴,主要用于改善胃部灼热、胀气、胃痛等症状,讲究药食同源,形成了一系列春、夏、秋、冬不同节气的养胃食物。药食同源的特点使得“养胃”的理念在人群中迅速得以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养胃”保健的目的。
如此说来,注重“养胃”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必须是“养”对了。比如,很多人认为粥容易消化,胃不舒服时喝粥能减轻胃的负担。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粥未经咀嚼就吞下,没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进行初步消化,过多的水分摄入稀释了胃液,还使得胃容量增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胃的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因此而陷入“养胃”的误区,因“养”而误“治”。立博体育在线:人固有的观念是有了症状才去看病,但由于人们缺乏定期进行胃部检查的意识,很多胃肠疾病又起病隐匿,人们往往对于细微的不舒服并不在意,思维又还停留在“养胃”的传统观念中,应对胃部不适的最常见做法便是“忍、扛、养”,或是干脆随意吃一些胃药来解决,最终导致贻误病情。
以往的胃癌统计数据,样本基于医院的胃病病人群体。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扩大到所有人,就会发现那些“自以为”自己很健康的人群,胃病发病比例也出人意料地高。
据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廖专《消化道肿瘤筛查:安翰磁控胶囊内镜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的报告数据,从2016年3月1日至8月31日短短半年期间,接受胶囊胃镜检查的4688人中,就有1246例(26.58%)发现有典型阳性病变,其中有6例被确诊为胃癌,胃癌检出率高达1.3‰!远远高于之前流行病学0.3‰的统计数字。
可以说,正是这种薄弱的胃健康观念,最终沦为了胃癌的“帮凶”。
不良生活习惯
相较于过去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现在这些疾病的患病范围已经扩展到各个年龄层。
当前,我国年轻人患胃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胃癌发病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青年人罹患胃癌人数占全部胃癌患者总数的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到3.3%。更有资料显示,近5年来我国19~35岁年轻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增加了1倍。
与老年人陷入“养胃”误区而贻误病情有所不同,胃癌年轻化主要是与中青年人的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相关。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喜好高盐、熏烤、辛辣食物,嗜好烟酒,这些因素都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癌变的概率。
临床研究显示,在30~40岁的胃癌患者中,过半的人都爱吃烧烤及煎炸食品。但食物经过烧烤或烟熏后,容易产生如3,4-苯并芘和环芳烃类物质,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原。
除了烧烤,高盐饮食也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的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一旦过量,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长此以往也容易诱发胃癌。
“谈镜色变”
“医生,能不能不做胃镜?我不敢做!”
在全国各大医院的消化科门诊,这样的对话几乎早已是见怪不怪了,“谈镜色变”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作为胃癌早期检查的“关键手段”,胃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有效的检查手段,本该受到患者的欢迎,但实际上,在各大医院的消化科门诊,患者们却对其“避之唯恐不及”。
“一根管子插到喉咙里,那肯定不舒服啊。不是非做不可的话,谁愿意受这种罪。”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一位正在考虑是否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对记者表示。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紧张和恐惧、担心检查出重病及癌等心理因素,极少数患者则由于经济问题以及不信任等等拒绝胃镜检查。”医生告诉《科学新闻》。
实际上,患者对于胃镜检查的恐惧,并非只是一种心理反应。诸多临床研究均表明,胃镜检查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其来自于患者对于胃镜检查所带来的不适性与安全性的双重担忧。
由于普通胃镜的镜头及镜身较粗,在经过舌后根时刺激性较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恶心、流涎、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时有发生,部分患者甚至因检查过程过于痛苦而拒绝检查,往往因此而延误病情。而无痛胃镜发生恶心、呕吐、流涎和误吸等不良反应事件的比例虽然明显少于普通胃镜,但患者的不适感却依旧存在。
除了对耐受性的担忧,胃镜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所包含的安全隐患,也成为悬在患者心头的“一把刀”。例如,对于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严重的高血压或血压波动较大以及有出血倾向患者需慎重考虑是否可行。
很多患者在做普通胃镜检查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较检查前均有明显的升高。除了患者本身精神紧张的因素外,还因为胃镜镜身较粗,引起患者咽喉反射,疼痛、紧张等刺激造成全身应激状态。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普通胃镜检查相对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而无痛胃镜检查也有其局限性。有文献报道,无痛胃镜在降低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的同时增加了麻醉风险,加之全身麻醉药品价格相对昂贵,还需额外建立静脉通路,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加重了负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7月刊 溯本追源)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