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落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12 23:29:55
诺奖:引领与启迪

 
诺贝尔科学奖(以下简称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经走过了119年。如今,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全球科学界知名度最高的奖项,各国科学家均把能够获得该奖作为最高荣誉。
 
实际上,对于整个科学事业而言,诺贝尔奖的可贵之处远不止作为一项殊荣那么简单。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颁发给在某些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的同时,也是对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奖励,肯定人类在探索真理、走向文明的路途中又迈进了一步,并激励更多人为此作出贡献,推动世界科学事业不断发展,推动人类进步。
 
推动基础研究
 
“若所有国家对基础研究采取否定的态度,则人类将遭受痛苦……从事基础研究这种努力,对人类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
 
1991年,在纪念诺贝尔奖颁奖90周年大会上,面对“怎样证明从事基础研究是有道理的?”的提问,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D.R.赫希巴奇给出了这样回答。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诺贝尔奖所表彰的内容,虽然其中不乏一些重大的技术发明,但是绝大多数仍是基础研究。可以说,诺贝尔奖代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也为科学家指明了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摘得诺贝尔奖的基础性发现,往往能够带动相关学科与领域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催生更多新发现与新突破,助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量子力学发展带来的科技飞跃。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的创建跻身诺贝尔奖家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看法。事实上,量子力学的创立还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半导体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从原子分子结构到凝聚物理……可以说,20世纪的许多新技术和新发明均是以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前提的。
 
得益于诺贝尔奖对基础研究的青睐,各国逐渐认识到创新性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实力提升以及自主性高新产业发展的奠基性作用,开始纷纷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更多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涌现,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立博体育: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的突破性工作,正是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实验室里的基础性发现。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项工作会对肿瘤的临床治疗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更没有想到其会造就上百亿美元的肿瘤治疗抗体产业,但得益于美国和日本政府与科技界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与大力支持,这项原创性贡献才最终得以和世人见面。
 
促进成果应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X射线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鲜少有人知道,这项在当下惠及无数患者的技术,来自于诺贝尔奖获奖成果。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伦琴称其为“X射线”。1901年,伦琴因发现X射线摘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X射线一经发现,立即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医学上成为透视人体、检查伤病的一柄利器;在工业领域,X射线衍射法也已成为研究晶体结构、形貌和各种缺陷的重要手段。此外,这一发现还掀起了一股物理学研究的热潮,之后有关放射性的研究发现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难看出,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同时,那些斩获诺贝尔奖的技术发明,更直接推动了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走向应用,切实造福人类社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早在1966年就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认为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半个世纪以前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如今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得越发广泛,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革命,实现了信息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就像爱因斯坦在1917年写下创造激光的公式,但直到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才问世一样,在许多情况下,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可能远远滞后于最初的发现。正如立博体育: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onna Strickland所言:“我们必须给予科学家资金和时间,让他们去从事基于好奇心而发展起来的长期基础科学研究。”
 
创造交叉学科
 
119年间,交叉学科一直在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中占据着很大比例,而评奖委员会似乎也更加倾向于选择交叉学科范畴的研究成果。
 
一组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20世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466位科学家中,41.63%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特别是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学科背景获奖者占到了获奖总人数的49.07%。
 
一个最著名的跨学科联手攻关例子就是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建立”。其实,对这一成果有主要贡献的科学家共有4位,而他们的研究范畴覆盖了生物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和晶体学等领域。正是得益于这4位科学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才使得这一立博体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发现得以问世,并开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
 
当下,任何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和重要问题的解决,都开始依赖于多个学科知识和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不同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往往是新发现和新突破的高产地。”湖南大学副教授邱丽萍对《科学新闻》表示。
 
这是因为交叉学科并不是多门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依存于各学科内在固有的逻辑关系,通过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新学科。将某一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往往就能够催生重大的创新成果。
 
在诺贝尔奖的带动与鼓励下,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国籍之间的科学家开展了广泛、密切而深入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培育新的生长点,还有助于催生如同纳米科学一般全新学科的诞生,最终推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培育科学精神
 
“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如此之大、极具权威性的世界级奖项,与诺贝尔当初制定的、超越国家和种族的、受益于全人类的精神不无关系。”在诺贝尔奖的诞生地——瑞典有着超过20年学习与工作经历的瑞典梅拉达伦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严晋跃告诉《科学新闻》。
 
自设立至今,虽然诺贝尔奖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并非全然没有争议,但是其中体现出的崇尚创新、不问出身、尊重科学、乐观向上的精神,却值得所有国家、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学习和发扬。
 
“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展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历程,涵盖了科学内容、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观的方方面面,不但激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为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开拓进取,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并成为科学史上最具魅力的璀璨明珠。”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卜风贤在谈及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时这样表示。
 
科学家本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将会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古往今来,科学研究事业中每一项成果的取得、每一个方面的进步,都离不开一位位科学家的勤奋敬业、上下求索、攻坚克难。因此,学习并发扬诺贝尔奖中内涵丰富的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家耐住寂寞、勇攀高峰,将对整个科学研究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9年10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