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张思玮 来源: 发布时间:2020-9-13 6:37:43
点线联通 布网探海
——记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络

   对每一位海洋人来说,大海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的颜色——从碧绿到深蓝,它的味道——苦涩略带着咸腥。陌生的是它的变幻莫测,时而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还有它的神秘莫测、无尽未知。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资源的宝库,仍有太多谜团吸引着人类去探索。

   几代立博体育在线:科学院的海洋人尝试通过建立海洋野外观测台站,铺设观测网络,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地观测海洋,透视海洋,以期更准确地把握海洋的脉搏。

   如今,海洋所牵头建设的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构建了“四站四网”海洋野外观测网络(胶州湾站、黄河口站、牟平站、长江口站,黄海浮标观测网、东海浮标观测网、西太潜标观测网、渤海与北黄海区域观测网),这是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布局从立博体育在线:近海及邻近大洋向大洋深处覆盖……

 

建四站 掌控近海动态

 

   “想要深入了解海洋,除了需要常规的科学考察船,更离不开与大海日夜厮守的野外观测网。如果说科学考察船是有目的地获取海洋某个区域的短期数据,那么野外观测网记录的数据则是长期与动态的。”海洋所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主任于仁成研究员说。

   海洋所的海洋野外观测起步于早期海水养殖试验。胶州湾国家野外研究站的前身就是始建于1981年的黄岛海水养殖试验场。

   近40年的潮涨潮落,该台站是我国温带海域唯一的集监测、研究与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研究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开展逐月连续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的海洋站,已经形成了室内受控—野外受控—自然海域全覆盖的一体化近海生态系统研究平台及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黄河口生态站建立于2011年,通过该生态站的数据库,科研人员发现了潮沟演化机制与气候暖干化趋势,并得出地形抬升和潮沟淤积会减少潮汐侵淹频率和淹水时长,降低淹水深度,延长中高潮滩的干旱暴露时间,最终导致中高潮滩土壤盐渍化,影响盐地碱蓬生长的结论。同时,发出了黄河三角洲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将会进一步加剧土壤盐渍化的预警。

   针对赤潮和水母暴发形成的生态灾害问题,牟平台站的科研人员跟踪研究了牟平附近海域夜光藻和红色中缢虫的赤潮情况,并开展了致灾水母碟状幼体调查工作,发现了大量海月水母碟状幼体,海参人工礁可能成为海月水母灾害早期发生的源头之一。

   除了对赤潮与水母灾害起到监测预警作用,科研人员还通过牟平站的科学数据,厘清了牟平近海季节性低氧的范围和生消过程,并结合立体观测/监测平台和模型,为区域内海洋牧场企业提供低氧灾害预警。

   长江口生态站科研人员围绕“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实施规划”设计任务,开展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定期观测和调查,获取了20多年的观测数据。结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科研观测任务,得到了大量的海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

   最终,科研人员揭示了长江口陆源输入营养物质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长江口渔业资源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资源变动的环境影响机制,并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大规模甲藻赤潮等生态灾害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

 

织四网 打造海洋“防火墙”

 

   如果说野外台站是科研人员定期获取海洋局部科考数据的“基地”,那么区域观测网则能给科学家提供长期、动态、实时的监测数据,让他们能更详细地了解海洋规律。

   渤海—北黄海区域观测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基于观测数据给出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通量。

   小清河流域是全氟辛酸(PFOA)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中,氟化工是主要污染源。“只有了解陆源污染物的入海洋通量,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陆源污染控制措施。”于仁成说。

   黄海浮标观测网历经5年才最终建设完成,观测海域自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向南一直延伸到山东半岛南部沿海。东海浮标观测网的观测海域自长江口到舟山外海,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两个观测网络分别实现了对黄海与东海的水文、海洋气象和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同步、实时监测。

   采访中,于仁成特别提到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它具有中心观测井和智能控制功能,采用三锚式系留方式,可有效防止水下观测单元与锚链的缠绕,改变了现有观测方式以海表面观测为主、无法满足水体剖面观测的困局。这套设施还能够将剖面观测数据实时传回陆基站,最终实现全水深、智能化观测的工作模式。

   西太潜标观测网突破了深海潜标数据实时化传输技术,实现大洋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对海洋预报系统的完善和原创科研成果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化 实现信息交汇共享

 

   虽然有了“四站四网”,但相对浩渺无边的海洋而言,这就如同繁星之于夜空、砂砾之于沙漠。而要想构建海岸带—近海—大洋一体化综合观测网络,目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所以,我们在加强‘四站四网’综合平台建设的同时,野外台站观测网络仍需要继续提高观测工作针对性,提升数据实时传输与综合分析能力,完善观测网络的社会服务功能。”于仁成说,未来,还要进一步明确各野外台站的目标和定位,突出台站特色,提升对海洋大科学中心核心研究方向和交叉研究集群的支撑作用。

   首先,建设稳定的野外台站观测网络运行机制。按照海洋大科学中心要求完成海洋观测网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建设。

   其次,推进野外台站观测网络的体系化建设。继续拓展海洋观测网络体系,推动观测网络由单站观测向“四站四网”实时互联观测转变,并结合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台站监测数据的汇交和共享。

   最后,探索海外台站观测网络建设。通过国际合作,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观测台站的建设工作。

   “最终,我们利用野外台站观测网络,将使海洋科学从单纯科学研究转向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于仁成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0年8月刊 平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