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31 3:2:33
| ||||
受赤霉病侵染的小麦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孔令让及其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4月1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携带抗病、抗逆、优质等许多优异基因,是小麦品种改良的优异基因资源,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可以将这些优良的外源基因转移到小麦上。 1985年,孔令让从硕士研究生时期开始从事长穗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与小麦的远缘杂交研究,首次在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小麦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近10余年来,孔令让带领团队经过初定位证明Fhb7单基因可控制较高的抗性效应,随后,对复杂的长穗偃麦草基因组进行了高质量的组装和注释,并完成了该基因的精细定位。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使得赤霉病病情指数降低超过30%,被认为是高效抗性基因,从而为解锁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之后,孔令让团队利用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携带Fhb7基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片段转移至栽培小麦,最终获得了抗赤霉病的种质材料。 目前,已有30多家单位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并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进行广泛试验,结果表现良好。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以及省级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立博体育在线: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对该研究作出评价。他表示,Fhb7基因的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在育种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2月增刊 聚焦)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